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知,我们院长王赠怡教授的课题《“意”的演进与美学性格研究:以魏晋到明清画论为例》获得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
据了解,王赠怡教授的团队长期深耕美学范畴方面的研究,此次获批的项目主要阐述“意”作为美学范畴演进历程及美学功能作用。该项目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以“神”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秩序性崩溃,“文”“神”之间的稳固关系遭到破坏。汉代,以“圣人”为主体,以“道”为内容的“文”的体例逐渐构建起来。如《易传·系辞上》围绕“圣人之意”如何传达的问题,通过“言”“象”“意”关系探讨使得“意”在中国美学的建构中“崭露头角”。魏晋南北朝时期,“意”的价值主要呈现在本体方面。隋唐五代时期,“意”的价值主要呈现在方法论方面。在宋代“意”作为中华传统美学范畴得到确立,其价值主要呈现在审美方面。元明清时期,“意”的本体意义、方法论意义、审美意义等功能价值更加完善成熟,在艺术领域的主宰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心”与“意”在纠缠混沌的语境中,“意”逐步演变为哲学认识的本体和主宰,完成了与道为一的道化进程。“意”在中华传统美学范畴体系的中心地位,是由其道性特征及心灵体验活动的生成性特征共同决定的。“意”既构成美感体系的“源”结构,又生成美感体系的“流”结构,“源”与“流”又共同构成审美范畴的“道—气—意—诸范畴”体系。
在该项目的基础上,王赠怡教授团队继续思考“意”对于中国式美学的建构,2021年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称为《“意”与中国式美学体系建构的逻辑关系研究》,围绕“意”的功能价值,系统思考不同于西方美学的中国式美学体系的建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