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15日,由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主办,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四川巴文化普及基地、科技处承办的第六届“巴山论道·巴文化高地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莲湖校区顺利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帅胤出席并讲话,副校长邓杰主持开幕式,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院长王赠怡介绍学校开展巴文化研究情况。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巴文化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木仕华、复旦大学教授罗剑波、西南大学教授马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何易展、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陈东等学者出席会议。
帅胤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校师生对参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古老而神秘的巴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达州的宣汉罗家坝和渠县城坝两大巴文化遗址确立了达州“巴人故里”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底气,境内多民族共生共荣打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基础。他指出,我们在巴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得益于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和达州市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国各地巴文化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他希望学校广大师生不辱使命,发挥地域优势,团结达州全域以及全国巴文化研究力量,将学校建成巴文化研究的主阵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同时也希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争鸣,进行思想碰撞,拓宽巴文化研究思路,以宽广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研究推动巴文化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帅胤致辞
邓杰对主旨报告情况进行小结并给予高度评价,她说,八位主旨报告人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研究视角,或阐述巴族、巴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或探讨自主建构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的路径与策略,或追述早期人类的活动及社会演变历史,或解读巴文化核心价值形成流传的密码及影响,或剖析川东巴文化圈的独特审美文化特征与价值,或揭示四川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程,专业性强,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给听众以深刻启发,对进一步推动巴文化研究、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邓杰主持开幕式
大会现场
主题报告环节,西南大学历史学院马强教授在《从历史地理角度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兼论巴部族的参与及作用》论文中着重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外部基础,文化地理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巴部族在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及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形成其原因、方式是多元多维的,而历史地理环境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个必然客观因素不容忽视。大陆季风气候下农业文明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地理上由边疆向中原辐辏向心格局,以及中华民族国家地理形势与文化向心力决定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并且认为巴部族的文化贡献、地理优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罗剑波教授认为我们今天站在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建构自主的文论知识体系已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除了从学科高度提出宏观的文化建设思路以外,还要切实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提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能性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建构中国自主的理论体系的实施方案。首先,是关于建构中国本土自主文论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本土性”“自主性”已成为学界关于“构建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的由衷选择、集体共识和立足之本。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中国自主性文论谱系建构要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注重根植中国本土。再次,在中国自主性文论知识体系建设中,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创新等底蕴和财富值得发扬推广、扩大影响。最后,在中国现代文论的“自主性”建构中,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以此进而把中国文论知识体系现代构建的优秀成果“送出去”,在世界文论建设的全球化进程中扩大影响、贡献力量。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杨华教授在《夏商时期云阳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的论文中,主要根据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认为在夏商时期云阳地区曾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首先,杨华通过对历史文献《尚书·禹贡》《山海经·海内经》《华阳国志·巴志》的考察,认为活动于云阳区域的古代先民为古代巴族。考古工作者在云阳盘石镇龙安十一队野狐包遗址发现了距今8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新时期时代至夏商时期的人类遗址多达数十处,这为云阳地区远古人类活动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其次,通过对埋葬习俗文化的考察,杨家嘴、李家坝遗址属商时期巴文化遗存,族属为巴族。最后,通过对云阳地区夏商时期文化遗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将云阳地区夏商时期诸遗物与三峡东部地区以及万州以西地区的同时期遗物进行比较,发现其文化内涵同属于一个文化系统,即“早期巴文化遗存”,更值得注意的是,云阳则处于这一区域的核心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何易展教授着重围绕地域、族群、意识三个要素来论述三者在文化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地域的划分具有复杂的空间性范畴,呈现出立体复杂的地理和文化内涵;族群的流迁规模和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着文化的传统性和传承,族群的跨境流动和离散族群现象对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意识或记忆并非个体的记忆和意识,而是指族群的意识和历史记忆,族群的意识以独特的力量和方式作用于地域发展,推动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历史记忆。所以,何易展认为地域、族群和意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不同地域和族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研究员在《“瞎巴三千”精神何以持续三千年不绝?——巴文化忠勇、血性之研究》的论文中,主要围绕巴文化中的“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精神如何持续三千年,以及巴人对后世的影响展开论述。为了接续文化精神,延续文化基因,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结合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讨“瞎巴三千”精神得以持续三千年不绝的根由,继而讨论巴文化忠勇血性的特质所派生出的巴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对后世的渗透力。他认为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巴文化育成了个性张扬、坚强坚定的尚武理念,并通过尚武精神演绎出忠勇信义,豪放浪漫,兼容并包精神,同时形塑和孕育了巴文化中崇尚正统观和天下一统的民族认同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的早期滥觞阶段关键的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影响至今。最后木仕华倡议,启动巴文化整体申遗工作,促进巴文化的多元解读和多方面应用。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陈东副所长在《前四史中四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论文中,主要探讨前四史中关于四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载,分析其特点、影响及现代意义,强调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程。他认为对正史所见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的梳理和研究,是了解和认识今天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关系现状的重要路径之一。文中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相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记载为对象,重点分析了因移民入蜀、开郡置县、通道交通、物资往来、技术传播而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前四史中,中原王朝与四川各民族的“三交”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移民实蜀、设郡置县、开通道路、内属奉贡。对于区位偏远的徼外诸部落,“慕义内属”和“举种奉贡”是其与中央王朝建立关系的两种重要途径。
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科技处处长姜约教授围绕川东巴文化圈的审美文化特征,从艺术风格、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剖析了川东巴文化圈独特审美文化特征,由此展现了川东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姜约在文中探讨了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的生存环境与“喜歌乐舞”的族群审美文化;川东巴文化圈中人日常生活中“无歌不欢”的丰富多彩歌唱行为;宣汉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艺术“功利”与“审美”的双重属性,并对川东巴文化圈中人各种具有浓厚巴文化特色的民俗生活中蕴含的审美意蕴进行了发掘。最后以“审美生活”入题,将其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美是生活”“生活美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细致辨析,分别指出“审美生活”与其他学说分别具有“审美性”与“审美化”、“内生性”与“外附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对“美本质”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指出“美在生命的诗性绽放”。
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王赠怡教授着重围绕巴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地理文化区、前巴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和初型、巴文化对于中华文化整体的意义等三个问题展开,王赠怡认为地域是塑造一个族群及其文化核心要素,地理环境在塑造族群性格和生成族群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巴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地理文化区,巴地是塑造巴人性格和生成巴文化的根本要素,地域的独特性塑造了巴人性格和文化的独特性。巴人就是生活在巴地人们的总称,巴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巴地的人们凭借所依存的地理环境资源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地域性构成了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保证了巴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王赠怡介绍了史前长江中上游环三峡地区曾经有过较为发达的“前巴文化”,它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来“巴渝文化”的主要渊源。从前巴文化发展而来的巴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中持续发挥独特作用。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对巴地的发展必然产生反哺作用。即巴文化的“文化守土”作用,新时代如何发挥巴文化的守土作用呢?一是充分发挥巴文化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文化担当。二是充分发挥巴文化在带动、发展区域文化旅游经济中的建设性作用。从中华文化的整体看,振兴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振兴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充满生命力的中华文化才能永葆青春。进而,增进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彰显了“文化守土”的重大意义。
平行论坛一的主题为“巴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研究”,论坛由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桂权副研究员主持,西南大学历史学院马强教授担任评议人。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讲师徐天雨认为,对于巴地非遗的研究来说,需要遵循一种“文化范式”,以此来厘清非遗的真正保护对象及保护价值,从而避免“文化搭台,经济或旅游唱戏”,文化主体性地位被遮蔽的情况,并以“安仁板凳龙”为例,论述了其背后的文化脉络与遗产价值,安阳板凳龙的意义,就在于其背后对中华文化的记忆与认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雨欣认为,中国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军事首领成为统治者之后,对自身的民族历史、文化等不自信,尤为注重夷夏身份和标签。在北朝人的叙事下,“巴”成为一种更具歧视性的词汇。但这种身份的重新塑造,又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的形成。
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扬以文化区域为主体研究的地域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以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巴文化区域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构建巴文化区域融合发展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地域认同三重逻辑,从组织、经济、文旅、生态、开放、人才六个方面阐释了巴文化区域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刘正全认为,发端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巴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巴文化历史地位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和发展巴文化可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体系,保持中华文化完整,促进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文明先进性、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阆中名城会顾问苟华健认为,“阆中共识”是巴文化共同体的表达;中国神话是集体记忆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表述。因此,“巴蛇吞象”的神话传说,可以成为理解当代地方性文明的一把钥匙,是从地方文化出发理解己身文化的方法,也是“阆中共识”的达成路径,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实习员陈帅认为,从四川来看,文昌信仰的产生和传播历程深刻体现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其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繁荣;催生了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促进了民族地区经贸发展;搭建起两岸同胞沟通交流的桥梁,文昌信仰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路径思考。
渠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张世东认为,賨人的征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宕渠的非遗表述出文化认同;渠县的文物显示了当地主体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渠县在文化认同、民族融合、家国统一,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产生了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助教王丹从达州宣汉的土家族文化与巴文化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相似性出发,认为在巴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研究川东土家族文化既是文化溯源也是对巴文化巴文化的丰富与创新。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川东土家族文化不仅为巴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重要路径,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提供历史经验。
会议评议人马强教授分别点评了分论坛一组的发言情况,并认为徐天雨的发言颇具理论价值,因为对于巴文化的非遗研究来说,的确需要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陈雨欣的发言也在旧有的材料上推陈出新,魏晋南北朝大动荡、大融合时期,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问题的确是历久弥新的话题;高扬的发言非常具有现实关怀,因为其在巴文化区域共同体这一新颖的概念的同时,还讨论了当地文旅融合、文旅联盟的具体现实问题;刘正权探讨的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问题,其视野非常开阔;苟华健的发言所涉领域极广,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全球化意识的构建极具启发;陈帅的发言同样对民间信仰如何从地方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启迪价值;张世东注意到渠县汉阙文化的独特之处,是汉文化的象征研究典范;王丹对于巴文化——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关系探讨,以及对于文化的继承方式研究同样是巴文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
会议主持人陈桂权副研究员最后总结了分论坛一的全部发言和马强教授的点评,并从自己的会议报告四川非遗与非遗口述史的研究出发,总结了巴文化的文脉延续方式,展望了巴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未来的发展。
平行论坛二的主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巴文化转化研究”,论坛由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督评中心副主任杜松柏教授主持,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科技处处长姜约教授担任评议人。
杜松柏教授在《达州巴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中对巴文化进行通览式研究,认为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巴文化创造性转化对于提高达州经济社会水平、美化城市形象有重要意义。达州市巴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效突出,但也存在不足,因此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特色研究、融合发展、遗产保护、产业转化和教育普及等,深化研究与交流普及,加大政策人才支持和社会参与力度。
来自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的副研究员马雷以《达川百节泥人道的保护和传承调研》为题,介绍了2023年达川泥人道项目组对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特色舞蹈泥人道的调研情况,在此基础上认为达川百节泥人道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到这一古老舞蹈本身的传承甚至是生存。经过4年的疫情等影响,其濒危程度又有所加重,迫切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掘和整理。
巴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纯强做了《市场化视角下的巴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的报告,认为要增强巴文化自信,具有国际视野,打造巴文化独特IP,深入发掘巴文化核心元素和独特价值,通过创意设计和品牌塑造,加强产品设计,强化巴人图腾等品牌建设,将其转化为满足市场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积极建设巴文化文创机制,为其提供展示和销售的平台,将巴文化融入教学体系,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推动非遗项目保护和创新,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渠县档案馆、宕渠文学院副院长戴连渠以《渠县冯焕冯绲家风研究》为题,通过对渠县冯氏家族家风的个例研究,认为解读东汉冯焕、冯绲家风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对探究中国优秀传统家风,促进其传承和现代转化,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意义。
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丽在《巴山区域茶文化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分析了大巴山地区茶的历史、种类及分布,指出达州茶产业富有特色,但由于达州茶品种分布较分散,所以达州市进行“巴山青”的品牌整合,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开发新的产品系列,对构建达州本地品牌茶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其缺点在于过于重视科技提升和产品标准,但文化和推广角度较为薄弱,缺少茶艺和制茶大师,也需要讲述本土的茶故事等等,需要更多的路要走。
渠县原宣传部副部长郑六秋在《达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化路径——以打造巴文化高地为例》中认为,达州在进行强国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巴文化这一方面来讲,就要抓住历史机遇,将历史文化与当代实践有机结合,打好文化这一张牌。达州具有打造巴文化品牌高地的责任担当,符合打造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具体措施主要有打造巴文化建设高地和研究高地,实施以巴文化为载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建立巴文化保障和激励机制等。
达州市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学术研究科科长袁智勇在《巴文化符号建构的达州路径》中,通过对泛巴区域的调研,引用了达州周边地区在建设地方文化符号中的经验,认为达州相对起步较晚,要深化旅游城市形象,深入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着眼于文旅发展,打造龙头企业,提高集约效应,突出核心要素,优化营商环境,拓展资金渠道,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深挖达州历史文化。
来自渠县县委党校的几位讲师主要立足渠县本地丰富的巴文化资源,提供了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渠县经验。其中白庆庆讲师在《“万达开”背景下巴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及政策建议——基于渠县城坝遗址的思考》中对巴文化研究和建设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巴文化开发过程中,特别指出渠县城坝遗址文旅开发利用中巴文化鉴别和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金玉容讲师在《渠县巴賨文化瑰宝:挖掘、保护与传承创新的综合研究》中对渠县巴賨文化保护现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如何挖掘这一文化,以及提出打造全国巴賨文化传承创新高地的对策。任静讲师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达州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路径探析研究》中对数字技术赋能达州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的优势、可行性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的路径进行了探索。王欢讲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达州创建巴文化特色小镇的路径研究》的报告,认为现阶段达州创建巴文化特色小镇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巴文化资源过度商业化、缺乏对巴文化内涵的凝练以及传播途径亟待完善等困境,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充分凝练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巴文化内涵,并优化巴文化传播途径。
来自重庆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研究生王晓彤分享了《以巴文化传承为鉴:对鲁地胶东文化的反思》,介绍了胶东文化的一些特点和特色,认为对比整个巴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已经渐成体系而言,由于山东省内过于重视齐鲁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使得以东夷文化为基础的胶东地方文化建设还很落后,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宣传普及、学术环境、研究结构等方面,需要吸取巴文化研究的长处。
最后,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科技处处长姜约教授对参会人员的发言进行了详细而中肯的点评。姜教授将分论坛中宣读的论文归为四种研究类型:1.巴文化转化利用,主要是杜松柏教授和张纯强先生。杜教授的研究是通览式的,把整个巴文化研究的现状做了系统性分析,指出现有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同时提出加强巴文化产业转化,包括巴文化进校园普及等建议;张先生的研究是实践性的,把巴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和利用作为实践进行研究,他提出的包括巴文化自信自足、强化品牌建设、系统元素提炼、文创产品开发等等产业开发研究,对巴文化研究将来走向产业化有启示作用。2.非遗传承和转化,主要是马雷副研究员、金玉容讲师、袁志勇先生。马雷副研究员做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研究,通过对达川泥人道的保护和传承调研,揭示非遗保护在现实中的一些困境,并对非遗保护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但无人问津的非遗项目是否值得保护也需要进行思考;金玉容讲师对渠县巴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深度思考,结合之前罗二虎教授的讲座所谈到的,认为整个达州对巴文化的考古和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袁志勇先生专门对巴文化符号建构的达州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思考,特别是比翼鸟等符号会成为可行的巴文化建构。3.巴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周丽副教授、白庆庆、任静、王欢老师和郑六秋部长。周丽副教授讲述巴地茶产业的发展,指出达州茶很有特色,但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并提供了可以采用或者复制的方法;白庆庆老师的发言是反思性的发言,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巴文化自身认同以及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契合点问题;任静老师最契合分论坛的主题,从凝聚人才、强化路径等方面谈到巴文化在数字化方面的不足,提出建议,也是巴文化现代传承和发展的有益思考;王欢老师是站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用文化路径解决一个小镇发展的思考,从可行性、建设现状以及建议等几个层面进行了思考,如果提出具体性建议效果会更好;郑部长的政治站位很高,要让巴文化提供一种新质生产力,也提出了一些路径的思考,包括文旅融合发展等。4.巴文化的历史与借鉴,主要是戴连渠和王晓彤老师。戴连渠老师做了冯焕冯绲家风的个体性研究,留下的文化遗产还在使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基础工作做得很扎实,也还可以和古巴人民族性格结合起来,就更加有底气、基础和学理;王晓彤老师做了一个借鉴式研究,在赞扬巴文化研究之外,也对胶东文化的研究做了反思,有反思就会有方向,也是一种好的研究方式。会议最后由杜松柏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
分论坛三的主题是“巴文化考古及文献整理、阐释研究”。该分会场由达州市巴山文学院院长龚兢业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木仕华担任评议人。
达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平研究员从考古材料出发,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巴人图腾进行考察研究,认为巴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图腾崇拜,这些图腾崇拜出现了融合共生与对立的关系。
达州市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袁磊副研究员的论文概述了城坝遗址出土的汉砖的使用及研究现状,并初步分析了城坝遗址汉砖的纹饰和年代等,以期有助于研究当时川东地区的社会历史面貌与经济文化状况。
达州市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钮珊珊助理研究员认为2003年在罗家坝遗址M2出土的一件狩猎纹铜壶是巴蜀地区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狩猎纹铜壶,其图案与其他地区出土的带有狩猎纹的器物在造型和图案内容上均有很大的差异,这件铜壶为探索巴蜀文化区特别是巴文化区与其他地区相似铜器的差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巴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李晓龙副研究员分析了《后汉书·礼仪志下》一则材料中“巴俞”二字加与不加书名号的问题。李晓龙认为这则材料中的“巴俞”加书名号和不加书名号,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意思,并能影响人们对历史事物和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巴俞”,加书名号,表示一种来自古代巴地的舞蹈,即《巴渝舞》;不加书名号,则是地域之意。该文提醒学人要注意甄别,不可盲目将史籍中的“巴俞”作为《巴渝舞》来理解。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董浩的论文认为《云栈纪程》系张邦伸丁忧回乡从西安出发到成都的所见写成,是书记载了张邦伸入蜀途中所经的驿站、重要关隘、道里行程、名胜古迹,沿途所经地名、山水的考证。此外,张邦伸在书中对沿途所经州县的史记诗文进行了搜集、整理。该书对蜀道沿线的文化遗存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崔嵬讲师的论文从悲剧要素的视角来解读“巫山神女传说”。他认为整个巴文化的文学蕴含着丰厚的政治与哲学命题。而“巫山神女”作为巴文化观念符号,见证着“巴文化”中所包含着的“严肃文学”或称“雅文化”要素。该文也意图借助前人对“巫山神女传说”的整理与收集,分析这一广袤文学传统之中蕴含的“悲剧因素”,提炼其中蕴含的政治与哲学宝藏,为理解“巴文化传统”中的高贵品质提供借鉴。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白俊奎认为在今川东北和渝东南等地的众多地名称习俗保留了大量的巴人文化因素。这些地名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学术研究的依据,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根据。
中共渠县县委党校寇磊讲师认为在汉代,社会风气中盛行着厚葬的传统,这一风尚在渠县得到了生动地体现,孕育出了独特的汉晋石阙艺术。他的论文旨在深入剖析渠县汉阙上浮雕图案的构图手法及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意蕴,为后人研究汉代民俗风情与民间信仰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与理论参考。
达州市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何娇助理研究员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巴文化考古成果的公布、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视野的拓展,从事巴文化研究人数越来越多、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力度越来越大,在巴文化起源、内涵、与周边文化关系、转化运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巴文化研究呈现新的特点,研究议题不断拓展,高水准的学术专著不断出现,研究力量不断壮大,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形成了新的研究格局。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刘红晋老师认为老子的军事思想可以分析和概括为:无战、战理、备战、止战、战术、战礼六大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木仕华作为会议评议人,对分论坛三组的发言情况进行了点评,并认为王平的发言对他很有启发,现在看来巴人的图腾有很多层次;袁磊谈城坝遗址的汉砖,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亲自查找了三万多块砖,这种精神非常值得钦佩;钮珊珊可以参考中学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一下那篇文章的分析方法;李晓龙从书名号的角度谈《巴俞》的问题,需要把证据摆出来;董浩的论文谈蜀道,蜀道上留下了很多文献,值得探析;崔嵬的论文的题目是可以的,将巫山神女的神话和古希腊的神话比较,对我们是一个思考的启发,不能轻易地将这篇论文否定;白俊奎收集了大量地名,但这些地名是否属于巴人文化,还需确凿证据;寇磊这篇论文谈汉阙,四川的汉阙还是有特点的;何娇谈综述,必须要将所有的研究成果搜罗网尽,这篇论文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刘红晋从老子军事思想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颇具吸引力。
达州市巴山文学院院长龚兢业作为会议主持人,最后总结了分论坛三的全部发言和木仕华的点评,他认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巴文化,深化了巴文化的研究,希望未来能够在巴文化研究方面出更多的成果。
12月14日下午,在所有平行论坛结束后,与会人员又到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莲湖校区学术报告厅B厅参加了闭幕式。闭幕式由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科技处姜约处长主持,先由各平行论坛代表(评议人)发言,最后由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帅胤讲话。帅胤在闭幕式谈到,本次研讨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巴山论道·巴文化高地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又富有成效的交流研讨。有8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40余位巴文化研究者在平行论坛上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争鸣,进行思想碰撞,极大地扩宽了巴文化研究思路,推进了巴文化研究进程,是一次增进共识、凝聚智慧、硕果丰硕的大会。会议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还彰显了巴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他鼓励研究院持续深化对巴文化的研究,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帅胤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美好祝愿,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交流与合作,携手推进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12月15日,与会嘉宾前往宣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通过实地参观和听取讲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至此,第六届“巴山论道·巴文化高地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各项议题圆满结束。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为推动达州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和参与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共同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复兴贡献力量。